数字PCR创新应用 | 实现胆管细胞癌早期预警、复发监测、预后评估和疗效监测
- 分类:行业资讯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2-06-16 09:30
- 访问量:
数字PCR创新应用 | 实现胆管细胞癌早期预警、复发监测、预后评估和疗效监测
- 分类:行业资讯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2-06-16 09:30
- 访问量:
胆管细胞癌
胆管细胞癌是一种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且具有较高恶性程度的肿瘤,按其发生部位,可分为ICC、肝门部胆管癌及远端胆管癌,占所有消化道恶性肿瘤的3%,且近年来发病率和病死率仍呈上升趋势。由于胆管癌早期缺乏典型临床症状,且肿瘤呈浸润性生长,易转移,导致大部分胆管癌初诊时已处于不可切除的晚期阶段,已无法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放、化疗等传统治疗方式疗效有限,ICC患者总体预后较差。
目前,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尚不能准确鉴别ICC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肝内胆管结石等疾病。而血清学指标如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等的敏感性、特异性均难以满足临床需求。
因此,研究人员通过建立KRAS G12D、TP53 C242S、IDH1 R132C突变数字聚合酶链反应(dPCR)检测平台,并初步评估其检测性能及临床应用价值,对ICC早期预警、复发监测、预后评估及疗效监测等为实现ICC患者早诊、早治、改善预后的提供有了有力的武器。
目前多采用肿瘤组织进行基因检测,然而,对于ICC来说,不仅肿瘤组织取材困难,且瘤内异质性高,不同位点仅有46.8%的突变基因一致率,一些常见突变基因如BRAF、KRAS、EGFR等在肿瘤组织中的检出率均不足30%,且不同ICC患者的高频突变基因谱也不尽相同。由此可见,单一、特定的突变标志物在ICC诊疗中的作用有限,所以筛选我国ICC相关的突变基因并建立多个相关基因的诊疗谱具有重要意义。
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以其半衰期短、无创、可反映肿瘤原发灶整体突变负荷等优势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希望。由于ctDNA仅占血浆循环DNA总量的1%,目前临床常用的检测技术无法对其准确定量。
研究人员选取了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切除手术的ICC患者22例作为实验对象,自行构建了C242S、IDH1 R132C突变型及野生型质粒。
他们将KRAS G12D、TP53 C242S和IDH1 R132C这3种突变命名为ctDNA突变谱。采用建立的ctDNA突变谱dPCR平台检测22例ICC患者和10例HCC患者、10名正常对照者外周血ctDNA突变情况,来评估该平台的检测效能。22例ICC患者术前外周血及肿瘤组织分别采用Oseq-ctDNA及Oseq-T靶向测序平台(华大基因公司)检测,评估这2种平台与自建ddPCR平台的一致性。
最终得出了,数字PCR平台的功能灵敏度可达0.1%,与文献报道一致。在0.1%~10.0%范围内该平台的检测结果呈线性,可对KRAS G12D、TP53 C242S、IDH1 R132C突变进行准确的定量检测。
结果表明数字PCR平台可用于定量检测外周血ctDNA突变,适用于ICC患者的辅助诊断、术后疗效评估及疗效动态监测等。该平台的建立有助于推动ICC个体化治疗的进展,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患者基因突变信息。
本文章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广东会贵宾厅删除,谢谢!
推荐新闻
中美华东医药莅临广东会贵宾厅生物交流参观!
双方达成战略合作后的首次会晤,并就敏狄康tGFR检测技术展开深度技术交流!
关于化学原料药再注册管理等有关事项的公告(征求意见稿)
“组合拳”助解儿童用药难题
2021年以来,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以下简称药审中心)把支持儿童用药研发、确保儿童用药安全作为学史力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以成立儿童用药专项小组、借鉴应急审评经验、完善审评标准体系、开展已上市药品说明书中儿童用药信息规范化增补工作等有力举措,着力破解儿童用药“吃药靠掰,用量靠猜”的困局,不断满足临床急需和人民群众对新药好药的迫切诉求。
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优化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审评审批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广东省推动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粤办函〔2021〕366号),推进我省医疗器械监管综合改革,创新审评审批服务方式,不断提高审评审批质量和效率,激发企业发展动力和市场活力,推动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公众安全用械需求,提出以下工作措施。
CopyRight © 2021 深圳市广东会贵宾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